Papers of Old Shanghai: Press, Education, Healthcare, and Charity
从新闻出版、中小学及大学教育以及公共卫生和慈善组织与制度的发展史角度来看,上海无疑是现代中国的摇篮。本档案收录两部关于上海中国报业的早期图书、上海出版发行的报纸和期刊名录以及《字林西报》和《华北捷报》出版商字林洋行员工公积金小册子。这些文献无疑都是研究近现代中国新闻出版史的珍贵资料。
西方传教士、商人、外国侨民社团和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教育处在上海创办了多所中小学、学院和大学,包括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沪江大学、汉壁礼西童公学和美童公学。本档案收录了这些教育机构编制的各类目录、报告、手册、相册和学生刊物,以及对中国特别是华东地区基督教教育的调研报告,为研究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教育史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与教育系统一样,传教士、中外工商社团和组织以及工部局在建立这座城市的公共卫生体系过程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个体系主要由多家西医医院构成,例如工部局管理下的上海公病医院、仁济医院(最初由英国医学传教士雒魏林 [William Lockhart] 创办,后改名山东路医院,1927年因接受英国富商亨利·雷士德 [Henry Lester] 的大笔遗赠而更名为德和医院 Lester Chinese Hospital )、上海同仁医院和广仁医院(均由美国圣公会创办)以及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雷士德医学院于1932年以亨利·雷士德的遗产建立,可能是当时远东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优良的研究型医院。这些医疗机构在1863至1947年间编撰和发行了一系列年报,均收录在本档案中。
1864年,太平军攻打上海,耶稣会传教士建立了土山湾孤儿院。这可能是上海最早的西式慈善组织。但直到二十世纪初,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因应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和饥荒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有组织的大型慈善机构才在上海涌现。这些机构包括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战时难民救济会、华洋义赈会、上海国际救济会和中国福利基金会。本档案收录了这些慈善机构编制的或与其相关的历史记录和年度报告,有助于人们了解和研究1949年之前中国近现代慈善组织及活动的历史。
来源图书馆: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上海古籍出版社
更多详情
学科领域覆盖
- 亚洲研究
- 中国研究